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详细内容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者:萍乡市湘东区政府办  |  来源:  |  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区政府按照“一个目标、两线布局、双轮驱动、三个突破、五个推进”的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克服宏观环境压力和特大暴雨洪灾的不利影响,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到年末,生产总值完成108.1亿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总收入完成8.54亿元,同比增长4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58亿元,同比增长33.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5.5亿元,同比增长3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28亿元,同比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6亿元,同比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5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78元, 同比增长14.2%;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本届区政府履职的主要时期,是湘东重新审视区情、积极探索从困境中走出新路的五年,是自强自立、排难而进、勇于崛起的五年,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五年,是朝着赣西工业经济重镇奋斗目标阔步迈进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众志成城战胜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暴雨洪灾,实现了灾年变丰年的目标;五年来,我们沉着应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年来,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根据不断变化的区情果断完善工作思路,逐步确立了工矿区转型发展的新路;五年来,湘东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跃升到省、市中上水平,在全省县区排名位次实现较大幅度前移;五年来,湘东形象不断刷新,先后荣获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工业十强县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十强县区、全省工业崛起先进县区、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县区、全省双拥模范县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区、全省供电十强县区、全省油菜种植先进县区、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先进县区、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县区等5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或奖励,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工业发展先进单位、政务环境第一名、民生工程第一名、经济发展第二名等60多项荣誉和奖励,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发展成绩。
  纵观“十一五”时期的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陶瓷产业基地强势崛起。按照“规模型、科技型、生态型、外向型”的发展目标,举全区之力建设陶瓷产业基地,实现了“崇山峻岭变平地,千丘荒野变工厂”的巨大变迁。一期4.5平方公里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全部建成落满企业,比预期提前3年完成,紧接着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又全面铺开,基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3亿元,带动投资55.95亿元。建成了工业陶瓷国家测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等五个中心,并开辟了以高科技陶瓷、低碳材料等新材料为主的博士创业园。基地先后被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业调度项目、省级民营科技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争取到市政府召开专题市长办公会给予享受市开发区同等优惠政策。一期投资4.68亿元的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同步快速推进。基地累计引进企业66家,投资7.5亿元的弘源煤化工、投资6亿元的正大陶瓷、投资3.18亿元的欧美嘉陶瓷等30家企业建成投产。2010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80.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4.96亿元,利税15.2亿元。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在基地龙头带动下,十里工业带周边博宏工业小区、金盆工业小区、老关工业小区、炉前工业小区等蓬勃发展,全区陶瓷、建材、化工、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加速调整提升。全区陶瓷企业由2006年的287家减少到156家,但产值上亿元的企业由7家增加到51家,年产量由62万吨增加到300万吨。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8家,比2005年新增13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2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70.23亿元,实现利税41.3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20%、300%和650%。资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全区规模工业总资产达127.9亿元、流动资产平均余额35.1亿元、固定资产平均余额92.8亿元、每万元实现利润1084.9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80%、179%、174%、221%,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492%,盈利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着力建设百里特色农业带,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9亿元,同比增长5.4%。百里特色农业带上规模化养殖、集中连片种植、乡村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三个大区”建设成效明显,制种面积达15万亩,其中南繁制种面积占全国的85%;生猪出栏80万头,比2005年增长175%;油菜种植面积从2005年不足3000亩发展到2010年的10万亩,新增高产油茶种植突破1万亩。全区有天涯种业、明鑫农场、泰华牧业、春蕾公司、源盛祥林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余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13家。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七改三普及”,以麻山幸福村、腊市庙岭村、下埠光华村、老关前进村、排上上珠村“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批产业主导型、生态休闲型、农业观光型特色村庄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提升的核心动力,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工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2010年全区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了1.32%,列全市第一。成功举办了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与日本精细陶瓷协会建立了互访机制;与全国83家科研院校联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设立科技推广站9个,建立科技教学实践基地12个,科企对接引进新技术、新成果69项。五年来,共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19项、省级36项,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6家、市级11家,完成科技成果及新产品鉴定21项,申请专利156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是全省唯一连续五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的单位。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突出对接“央企、科企、外企、民企”,五年来对接央企引进中材集团收购正大水泥粉磨站、中建材集团收购兰丰水泥等项目5个;对接科企引进中京科林、金刚新材料等项目20个;对接外企引进正大陶瓷、百纳陶瓷等项目31个;对接民企引进方大集团、三亚长丰等项目128个。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8477万元完成了4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2854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投资5515万元解决了14.58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320国道一级路改造全线竣工,319国道完成大中修。投资2.28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669公里,改造危桥45座,实施渡改桥项目8个。投资2.12亿元用于电网建设,新建了大江边220 千伏变电站和老关、河洲两个110千伏变电站,基本完成了农网升级改造。五年来,被列为省、市重大项目累计达47个,居全市第一。
  财税金融克难而进。克服体制不畅、金融危机、冰灾洪水、税政调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达31.2%,2008、2010年分别实现三年翻番,连续4年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在91%以上,一直居全市县区第一。乡镇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湘东镇和下埠镇财政收入相继突破亿元大关,突破5000万元的乡镇达到2个,收入最小的乡镇也达到2800多万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累计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8.43亿元,其中2009年和2010年均突破6亿元。在国家融资政策多变的情况下,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展融资工作,累计融资4.76亿元,确保了陶瓷产业基地、城镇化建设等重点工程资金的良性循环。大力引办创办商贸公司,累计实现可用财力3649万元。正确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促建设”的原则,科学组织调度,实现了“六个确保”:确保了区乡两级正常运转,确保了全区教师和干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了政法维稳支出需要,确保了“教、科、农”三项法定支出增长需要,确保了民生工程支出,确保了全区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来,共投资6020万元完成了泉湖垅、峡山口西街、沿河路、樟大线等城区街道翻修改造和绿化、美化,城区主要街道平整畅通。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昌盛大道、昌盛大桥和平板步行桥,东环路、大江边大桥完成投资5000万元,环城路建设初步成型。投资2500万元完善城区公共绿化,城区绿化面积达到98.34万平方米。在320国道城区段和昌金高速挂线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475盏,建立彰显陶瓷文化雕塑9座。城区四个主要路口安装了红绿灯,规划了公交站台和交通标识线。积极创建文明城区,出台《城区管理实施细则》,城镇居民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中心集镇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2%。
  生态环境趋向优化。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并探索总结出符合湘东实际的农村垃圾处理“一二三”模式,城乡脏乱差现象明显好转。开展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拆除陶瓷倒焰窑278座、烟囱201根,水泥企业安装环保设施70余套。五年来,累计削减二氧化硫3053吨、烟尘9811吨、粉尘10489吨、化学需氧量789吨,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每年超过300天。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共完成造林11.6万亩,通道绿化300公里,林地面积达8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4%。投资6300万元的黄花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萍水河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民生保障坚强有力。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8亿元,省、市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五年来,新增城镇居民就业26109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55人,失地农民劳动力安排就业2200人。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在99%以上,住院补偿10万余人次。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28706人,保障水平由月人均427.39元提高到828.65元,增长93.8%。纳入城乡低保26085人,发放低保金1.45亿元,月人均补差水平由120元和50元提高到180元和75元,实现“应保尽保”。帮助975户因灾倒房户新建和维修加固住房,改造棚户区6.96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23000平方米、廉租房552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资1.6亿元新建了湘东镇中、峡山口街学校、区特殊教育学校等标准化校园29所、校舍14.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6万平方米;湘东中学晋升为省重点中学,组建湘东职专并晋升为省重点职专,全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傩面具手工雕刻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了傩面具雕刻艺术陈列馆。在市电视台开播“工业瓷都”专栏,在中央电视台用稿4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投资3000万元的区医院医技大楼投入使用,区中医院和区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控制指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不断加强对非法生产的打击力度,安全监管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平稳。完善信访工作领导接待日和包案制度,畅通群众信访诉求渠道,五年来未发生赴京、进省非正常访。司法、综治、维稳工作不断加强,建设了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指数不断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决维护区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狠抓机关效能建设,连续三年在全区相继开展“作风严管年”、“推进项目建设年”和“创业创新服务年”活动,机关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流的公共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精减行政审批事项68项,缩短审批时限50%以上。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招投标、政府采购、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审核、政府投资项目变更管理等制度和办法,扎实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五年来,完成各类建设投资项目结算审计716个,送审金额38564万元,审减金额7502万元。
  此外,人民武装、交警、运管、征费、粮食、供销、消防、邮政通讯、保险、民族宗教、移民扶贫、妇女儿童、共青团、工会、残联、老龄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办公室、机关事务、人事、法制、档案、应急管理、外事侨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来发展成绩的取得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向驻区单位、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湘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支柱税源单一、产业层次低仍然是湘东最大的区情,调整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保持和发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不能有丝毫放松;二是高危行业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的课题;三是民生工程配套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刚性支出增长迅猛,重点工程建设支出较大,保障收支平衡压力仍然巨大;四是城区落后面貌仍未有全面的改观,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努力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结合湘东实际,按照《中共湘东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制定全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引领发展,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目标,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努力使我区总体实力全面提升,竞争力全面增强,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建设湘赣毗邻地区经济要素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内生机制完善的工业经济重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我区发展趋势和现实条件,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两翻番三突破”,即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各翻一番,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十二五”期间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突破17亿元,年均增长16%,力争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二)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1、以科技为核心,建设创新湘东。实施“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升级,以科技人才带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内在活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撑。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
  2、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调整提升战略,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推进陶瓷产业基地健康发展,力争工业陶瓷产值达到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5%以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科技内驱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步伐。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130亿元。
  3、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加快发展水稻制种、生猪养殖、油脂生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优势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全面转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等项目实施,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条件。
  4、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繁荣商贸流通业,规范商贸网点布局,构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推进物流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探索乡村休闲游、绿色生态游、民俗文化游等多种模式。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壮大信息咨询服务业,大力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40亿元,比重达28%。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一步强化城镇功能,构建一体化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承载力、集聚力和竞争力。提高城区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细则,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6、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绿色湘东。推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助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高生态的“三低三高”型社会,万元GDP能耗下降20%。严格耕地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封山育林,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
  7、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制度改革,解决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至少15个,10亿元以上项目至少2个,利用外资1.5亿美元,外贸出口达2亿美元。
  8、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湘东。深入推进民生工程,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重点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程。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研判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上是积极向好的,但同时面临诸多可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主线,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发展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和技术落后企业、产能重复行业面临生存压力,项目立项、审批、供地等将更加严格。财政、货币双政策由“积极与适度宽松”向“积极稳健”转变,政策明显趋紧。从省、市、区来看,“十二五”开局的特殊时期,各县区的竞争日益激烈,争先进位和赶超跨越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央财政政策导向将侧重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二是“十二五”期间中央将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尤其是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加大,湘东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意味着更多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四是经历近几年复杂经济环境的严峻考验,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显著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攻坚破难、创新发展的决心和能力显著提高。因此,只要全区上下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新的一年就一定大有作为!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诚信友好、务实创新、自强自立、勇于崛起”的湘东精神,继续按照“一二二三五”的工作思路,坚持调整提升主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1.3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2‰以内。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主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调整提升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按照“充实内涵,扩大外延”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推进产业基地良好发展。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争取陶瓷产业基地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申报一批省级重点工业项目,提高园区知名度和吸聚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铁路专用线、西区主干道、天然气站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抓好博士创业园建设发展,推进欧美嘉陶瓷、中京科林等投产项目的达产达标,确保金刚陶瓷、普天高科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同时,力争今年新引进5家博士企业。强化经营管理,加强园区资本运作,发展好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投融资平台,提高自身经营发展能力;严格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经济效益等入园指标审核,强化项目入园环保前置审批,提高节约集约发展水平,着力破除土地愈加紧缺和环境保护更加严厉等发展障碍。力争2011年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70亿元,税收突破1.5亿元。
  发展新兴产业,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一是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转型升级、错位发展”的要求,依托自身优势,着力引进2个以上投资超5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提高全区产业抗风险能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有序发展高新矿产业,重点抓好天子山矿业项目建设,力争年产量达到50万吨。大力发展金属加工业,着力引进1-2个钢铁、铝制品产业加工大项目。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科学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按照“上下延伸、协作配套”的要求,切实增强新兴产业配套能力。加强大项目上下游产品项目的跟踪推进,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强,围绕大项目搞好专业化协作配套,有效促进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形成优势。
  培育骨干企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改造提升工业陶瓷、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培育2家以上工业陶瓷旗舰企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布局、技术改造等措施,优化产品结构,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一批劳动生产率、人均创税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优势骨干企业和“单打冠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优势企业上市,引导龙发实业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引导企业与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上市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对接合作,优势互补,利用外来技术和资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调整提升步伐。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优化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优化科技人才结构为目标,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巩固和提升工业陶瓷国家测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等五个科技平台水平,加快人才和设备的引进,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开放联动,形成合力,提升区内科技平台的实际效益和影响力。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扩大科企对接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延伸合作层次,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
  (二)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稳步发展,增强社会支撑力
  深入推进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麻山至广寒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农口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水稻制种、生猪养殖、油料生产等产业项目和麻山幸福小区示范片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特色突出、农村观光休闲旅游活跃、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的农业经济亮点工程,推动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上水平、上档次。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重点支持明鑫农场、泰华牧业、天涯种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和发展10个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户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加快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2011年全区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总数突破20家,农业产业化产值增长5%以上。
  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新农村示范点的基础上,打造一批有产业、有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投资5600万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4个,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项目等工程736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抓好农村公路养护,启动县至乡公路升级改造工作,开展麻凤线路面改造工程、陈广线拓宽改造工程。努力争取并实施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等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项目。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增强内需推动力
  打好城镇化项目建设攻坚战。建立城镇化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加强与湖南黄河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合作,加快推进既定项目尽快实施,力争东环路、320国道及城区主要路口绿化、河洲大道、峡山口防洪工程(沿河路三期)等项目如期完工,实现城区基础设施水平有明显提升。加快司法小区建设,启动并抓好峡山口商贸城、“赣西明珠”等房地产项目,规划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力争全年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
  大力优化城乡环境。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3.42万亩,增加城区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有序推进封山育林,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切实保护生态。巩固城乡清洁工程成果,继续扩大“一二三”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覆盖面。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开展道路两旁可视范围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城区周边墟场、沙场、煤场整治力度,减少路面扬尘,确保城区卫生环境有明显改观。
  抓好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开展创建文明城区活动,大力弘扬和倡导文明风尚,营造浓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氛围,引导城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城区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城区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开展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城区车辆通行管理,改善城区交通秩序。加大《城区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力度,整治和杜绝各种不文明行为,力促城区居民素质明显增强。
  (四)着力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带动力
  积极扩大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以“东融西接”为抓手,创新招商方式和投资促进机制,以产业链招商和引进国内500强企业为重点,争取一批科技含量高、成果转化快、产业潜力大的产业梯度转移项目落户。在设立流动招商站和聘请特约招商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实现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91万美元,引进内资38.13亿元,对外贸易总额5500万美元。
  完善招商政策,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涵盖项目引进、建设、经营全过程,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投资吸引力的招商引资规范性文件。着力促成圳邦陶瓷、中创高分子陶瓷等一批签约落户的大项目开工建设,扩大投资总量;着力推动长丰三亚天然气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和达产达标,做大经营效益。着力促成安源股份、中国宝安集团等一批意向性强的大项目落户,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优化发展环境,发挥项目建设效益。全面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领导挂点帮扶,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切实以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有效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发挥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五)着力强化财政金融工作,不断做大“蛋糕”,增强财政保障力
  大力加强财政建设。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实现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亿元。认真研究财税政策,把握财税运行规律,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思路和措施,在确保财税收入任务完成的同时,实现可用财力比重明显增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保持全市前列,财税质量有大幅提升。
  积极开展争资融资工作。认真研究“十二五”期间国家政策资金的投向变化,提前策划布局,确保今年争取项目到位资金4亿元以上。瞄准国家信贷投放方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力争今年融资1.5亿元以上。发挥土地、国有资产经营权等公共资源要素的作用,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增加公共资源收入。积极筹建湘东区小额担保贷款公司,抓好江苏盐城黄海农村商业银行进驻我区开设村镇银行的联系工作,力争金融工作有新突破。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促建设”的原则,不断提升财政服务效率和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审核程序。积极组织推进政府采购改革,规范财政采购资金运作,推行“阳光采购”,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改革。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民心凝聚力
  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政府工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必须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结合“发展创新提升年”活动,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任务。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继续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和校园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合理分配师资,促进高中教育领先发展,职业教育加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快步发展。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做好社会优抚安置工作。推进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抓好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安全稳定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安全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继续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信访诉求渠道,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抓好矛盾纠纷调解,维护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七)着力弘扬“湘东精神”,提升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政府。进一步树立民本理念,切实增强群众观念,真心实意为群众提供服务,满腔热情帮群众排忧解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持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多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
  坚持以法为度,建设诚信政府。深入开展“诚信湘东”创建活动。通过把政府机关的服务承诺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逐步让诚实守信成为招商引资中最优质的资源、最响亮的品牌。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和重大投资事项,坚持公开透明,实施阳光操作,做到诚信守法。对上级的部署和区委的决策,坚持反应迅速,落实有力,做到诚信守责。
  坚持以实为先,建设高效政府。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湘东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拿出直面矛盾、攻坚克难的勇气,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真抓实干,敢于动真碰硬,坚决一抓到底,一环一环推进,一件一件落实。
  坚持以廉为鉴,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监察和审计力度,坚决查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企业、群众利益的问题,打造宽松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树立和保持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赣西工业经济重镇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
  附:《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一个目标、两线布局、双轮驱动、三个突破、五个推进:“一个目标”即建设赣西工业经济重镇的奋斗目标。“两线布局”即全力推进以320国道为依托、以产业基地为平台的十里工业带建设;着力实施以萍麻公路、麻凤公路、樟大公路为依托的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的建设。“双轮驱动”即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三个突破”即实现乡镇街财政增收的突破,实现资本运作上实质性的突破,实现党的建设在创特色、出亮点上的突破。“五个推进”即大力推进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乡镇街经济实力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2、十里工业带:以湘东镇、荷尧镇、下埠镇、老关镇为重点区域的320国道沿线工业经济带。
  3、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围绕“农业特、田园美、休闲乐”的发展目标,按照规模化、现代化要求,科学规划布局麻山经排上至广寒,包括白竺319国道沿线在内的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
  4、“三个大区”:制种大区、生猪大区、油脂大区。
  5、农村垃圾处理“一二三”模式: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中,培育一个特色产业,解决农村清洁工程“有钱办事、办得了事”的问题;依靠农户和保洁员两个主体,解决“有人做事、做得成事”的问题;落实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建筑垃圾三种方法,解决垃圾“有地方消化、消化得了”的问题。
  6、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大”即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即抓好县城所在地的绿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农村自然绿化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的绿化。
  7、“天网”工程:即城市图像监控系统,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并在全市统一共享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
  8、化学需氧量:指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9、“东融西接”:“东融”即向东积极融入“鄱阳湖国家级生态经济区”;“西接”即向西主动与湖南“长株潭”经济圈对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