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领导言论 >> 详细内容

杨劲松:在湘东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

[  发布者:萍乡市湘东区政府办  |  来源:  |  时间: 2011年09月01日  |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第九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顾过去五年:始终以湘东崛起为己任,务实创新,克难奋进,全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区第九届人民政府履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按照区委一个目标、两线布局、双轮驱动、三个突破、五个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务实拼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区九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均圆满完成,在重振湘东雄风、实现赶超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回顾这五年,是所遇困难最多、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体制机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特大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挑战,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全区经济仍然保持了19%以上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规模和增速在全省县区排名均有前移,综合实力逐年进位。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08.1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9.1%;财政总收入完成8.5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6亿元,是2006年的6.9倍,年均增长62.3%,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5.5亿元,是2006年的7.9倍,年均增长6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3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5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7378, 2006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6%
  回顾这五年,是工业发展速度最快、陶瓷产业强势崛起的五年,转型步伐显著加快。科学制定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确定了规模型、科技型、生态型、外向型的发展方向,先后建成工业陶瓷国家测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等五个中心,开辟了以高科技陶瓷、低碳材料等新材料为主的博士创业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5.2亿元,仅用两年时间,一期4.5平方公里就全部建成并落满企业,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建设已全面铺开,实现了崇山峻岭变平地,千丘荒野变工厂的巨大变迁。截止目前,基地累计引进企业70家,总投资67.4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36家企业建成投产。基地先后被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业调度项目、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申报省级工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基地龙头带动下,十里工业带上湘东博宏工业小区、荷尧金盆工业小区、老关工业小区、腊市炉前工业小区等蓬勃发展,全区陶瓷、建材、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完成工业新扩改亿元以上项目50项。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8家,总资产达127.9亿元、流动资产平均余额35.1亿元、固定资产平均余额92.8亿元、每万元实现利润1084.9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170%176%167%212%,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492%。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实现57亿元、270.2亿元、41.4亿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200%280%60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1.5%
  回顾这五年,是项目建设力度最强、项目资金成果丰硕的五年,发展后劲显著提升。五年来,全区共引进签约各类项目38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7个,实际到位资金112.3亿元。突出四个对接,对接央企引进中材集团收购正大水泥粉磨站、中建材集团收购兰丰水泥等项目5个;对接科企引进金刚科技、普天高科等项目20个;对接外企引进中京科林、正大陶瓷等项目31个;对接民企引进方大集团、长丰燃气等项目128个。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投资2.28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669公里,改造危桥45座,实施渡改桥项目8个。投资2.1亿元用于电网建设,新建了大江边220 千伏变电站和老关、河洲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基本完成了农网升级改造。投资6400万元新建了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黄花污水处理厂。投资5812万元配合完成320国道一级路面改造、319国道大中修。投资2854万元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五年来,被列为省、市重大项目累计达47个,居全市第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累计争取上级项目到位资金18.4亿元,居全市第一,其中2009年和2010年均突破6亿元。
  回顾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农业农村亮点纷呈的五年,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东环路基本成型,投资近亿元新修了工业南大道和大江边大桥。投资6020万元完成了峡山口西街等10多条城区街道翻修改造。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昌盛大道、昌盛大桥、平板步行桥。投资2500万元完善城区公共绿化,城区绿化面积达到98.3万平方米。在320国道城区段和昌金高速挂线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安装路灯475盏,建立陶瓷文化雕塑9座。投资2400万元启动了峡山口防洪工程。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率先在全市关停、取缔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污染严重企业30多家,烟尘、炉渣、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50%以上,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不足50天上升至300天以上,城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心集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2%。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规划正式出台,沿线规模化养殖、集中连片种植、乡村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水稻制种、生猪养殖、油料生产三个大区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生猪出栏75万头;制种面积达16万亩,其中南繁制种面积占全国的85%;油菜种植面积从2006年不足3000亩发展到2010年的8.41万亩,高产油茶种植突破1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4家,比2006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投资8477万元完成了下石陂水库、顺塘水库等4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5515万元解决了1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800余万元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万余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麻山幸福村、腊市庙岭村、下埠光华村、老关前进村、排上上珠村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批产业主导型、生态休闲型、农业观光型特色村庄脱颖而出。累计投入2.1亿元(含农民投工投劳)建设了36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直接受益6.5万人。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13万亩,通道绿化300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3%
  回顾这五年,是保障民生投入最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和谐程度显著提高。五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8亿元,省、市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连续五年在全市民生工程考评中居第一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区新增城镇居民就业23647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55人,失地农民劳动力安排就业22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3亿元,居全市第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8706人。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累计补偿27.1万人次,补偿金额1.03亿元,农民参合率达到100%。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纳入城乡低保26085人,发放低保金1.45亿元,实现应保尽保。切实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帮助975户因灾倒房户新建和维修加固住房,改造棚户区7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236套、廉租房552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是全省唯一连续五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的单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投资1.6亿元新建了湘东镇中学、峡山口街学校、区特殊教育学校等标准化校园29所,新建校舍14.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6万平方米;湘东中学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区中心幼儿园晋升为省示范性幼儿园,组建湘东职专并晋升为省重点职专。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投资2300万元的区医院医技大楼投入使用,区中医院和区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免费开展光明·微笑工程,近1500名患者恢复健康。人口和计生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控制指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傩面具手工雕刻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流的公共政务服务平台。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对非法生产的打击力度,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平稳,五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此外,人民武装、交警、运管、征费、供销、消防、邮政通讯、保险、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联、老龄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办公室、接待、机关事务、机关效能、人事、法制、档案、应急管理、外事侨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