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要走在前列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解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胡浩)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如何发挥综合优势,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走在前列?近日,新华社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
记者: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高校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宝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服务”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我理解,高校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要落实好“四个服务”,发挥好“四个作用”。
一是树立导向,引领学术思潮,发挥“主力军”作用。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理论人才荟萃,学科优势明显,研究实力雄厚,理应立时代潮头,树国家情怀,担发展重任,成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理论创造、学术创新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二是立德树人,建强育人阵地,发挥“引路人”作用。高校要牢固树立为人民办教育的理想,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要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强化阵地建设,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定广大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好引路人作用。
三是根植时代,推进实践创新,发挥“建言者”作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以强烈的理论勇气推进实践创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瞄准国家亟需、紧扣时代主题、前瞻重大战略,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社会服务和舆论引导功能,为党和人民发挥好建言者作用。
四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发挥“高架桥”作用。面对世界大变革的新时代,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期待,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打造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提升文化自信,创造中国话语。要吸收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包容互鉴,融通共享,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指引,发挥好“高架桥”作用。
记者: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
陈宝生: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成绩突出、但问题还不少,成果丰硕、但质量还不高,底蕴厚重、但活力还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承担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4万多项,出版著作约11万部,发表论文131万篇,提交各类咨政报告4.3万篇,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原创能力还不强;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够深入;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还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等等。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加快战略部署、加快工作落实、加快创新发展,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教材体系、评价体系。
记者:如何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陈宝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要义不容辞敢于担当,责无旁贷走在前列。立足抓关键、立根本、管长远,做到瞄准前沿、面向未来,科学规划、明晰路径,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激发活力,当前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举旗帜树导向,把高校建设成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阐释,开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实践成果专题研究,重点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以贯之,抓紧抓好。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二是创新体系建平台,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制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建设。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系统规划,形成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增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海外建立办学和研究机构,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三是育人育才厚基础,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学术为基础建立科教融合新机制,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建好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促进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以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四是激发活力促改革,构建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深化高教领域“放管服”改革,统筹管理好人才、阵地、规划、项目、资金、评奖等活动,推进科研评价体系创新和机制改革。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员会建设,完善教育监督惩处机制,构筑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 |